木兰辞蚂蚁庄园 《木兰辞》
木兰辞的原文和解释
出自于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辞》原文和解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出自哪本书
1 《木兰辞》是一首古代诗歌。
2 《木兰辞》没有单独出自一本书,而是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3 《乐府诗集》是一部汉朝至唐朝时期流传的诗歌集,收录了许多著名的古代诗歌,其中就包括《木兰辞》。
作品出处《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辞》出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在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辞》讲述的是木兰女拌男妆代父从军的故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木兰辞》出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辞》又叫《木兰诗》。《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辞》中为何这样写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中为何这样写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很明显,这里用的是一种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互文”。至于什么是“互文”,题主可参考其他条友的回答。
在这里这样写,老李认为至少能传达出几个信息,对整篇《木兰辞》的意境,对木兰这个人物的刻画,对叙述的前后呼应,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木兰辞》讲的是代父从军又凯旋归来的故事。这样写可以烘托气氛。
军情紧急,皇命难违,家中无男丁,木兰自作主张,一个骑兵的装束,把行军打仗的行头一次性备齐,这样有了战争的气氛。市场上这些行头都有,同时也说明军民一体,人们已经习惯战争了。
二、这样写能较好的刻画出木兰孝顺、坚强、果敢、从容的形象。
孝顺:眼看要征兵,家里没男丁,花木兰代父从军没有二话,这是孝顺。
坚强:横刀立马战场厮杀本是男儿之事,作为女子,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果敢:敢想敢做,不拖泥带水。这也符合一个战士的性格。
从容:东南西北买装备,并不一定说就是文中叙述的那样,这里能体现木兰的镇定从容。
三、这样的描写带来的画面感可以起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效果。
如前所述,气氛有了,人物形象也丰满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一个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效果。开篇木兰是个大家闺秀,是个织女,画风一变,狼烟四起,大战在即,木兰代父从军,从织女变成战士,这里的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有极强的画面感;也是为下文做的铺垫。一个如此坚强果敢从容的女子,上了战场也应该是表现优秀的。
果然,战争结束,木兰立了战功并获皇帝召见;而她从军并非为了立功,出发点是孝顺,是代父从军。整篇结束,木兰的形象也非常完整有血有肉了。
所以说,《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短短四句,用互文的手法,主要是为了描写和突出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排比修辞方法吧
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让人感觉非常着急,让诗歌有一种美感,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比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意思也是一样的
表示花木兰是家中的长女,弟弟年纪还小,肯定不能从军,父亲又已经年老体衰了,所以只能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故人写文章常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可阅读性,形成一种急迫紧张的节奏,就像阵阵急促的战鼓,很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田间的这种独特的“短行”的诗歌形式与抗战时期的激烈的情感相当合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诗歌鼓舞人心的作用。

“连璧对”(四句相对)
吕止庵《后庭花》
“苍猿攀树啼,残花扑马飞,越女随舟唱,山僧逐渡归”,感觉是一气呵成。
“鼎足对”(三句相对,后文专述)
从修辞来说,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在东南西北各个市场,买齐了各种装备。
互文是一种常见的写法,在字数限制严格的诗歌中比较常见。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的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还有《木兰辞》中的另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难道死的都是将军?归来的都是壮士?但是根据战争常识,越是高级的将领,战场牺牲的几率越低。用互文修辞一套,就不难理解了:将军和壮士,有的在百战中死去,有的辗转多年后回来。
汉赋中有多铺陈写法,反映了汉朝大一统、繁华盛世、好大喜功种种心理。《木兰辞》中这四句,应该也有相似的作用。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件迫不得己的事情。但是她显然不怨恨派她出兵的政府,而是很自觉、很积极地投身到准备工作中去。在采购战备物资时,她也不是应付敷衍,而是“货比三家”。一来因为这个小女子知道,这些物资将是她战场求生、求胜的必要条件。二来,她对上战场保家卫国,满怀着憧憬与希望。
一个平民女子,忽然走上战场,却没有轻易死去,反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不是靠幸运与偶然。木兰,至少从心理来说,就有着积极的充分的准备。

花木兰自幼习武,刀枪剑戟,骑马射箭无所不能。性格火辣,孔武有力,有女汉子之风。
这天,村里大喇叭响起:“啊……村民们注意:国家受僵尸入侵,政府要求各家,必须抽一名男丁,自筹装备,参军打怪……”。
花老爹急的团团转:“这不要亲命吗!三个大女儿都已出嫁,家里只有四丫头木兰,小儿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我年老昏花,精力不足,怎么打怪?”

木兰“腾”地从闺房跳出,抱拳施礼:“老爹休要惊慌,瞧姑娘我这块头,穿上行军装备,不用美颜,就是一副将军范啊!哈哈哈!”
花妈妈嗔怪:“疯丫头,没个淑女正形。”转身对老伴说:“老头子,你还别说,咱木兰盔甲一穿,上马提刀,真还就威风凛凛!不如让木兰代父从军吧。”
花老爹点头:“嗯,木兰女扮男装真还有将军样,武艺也行,就这么滴吧!可是装备……”花小弟高兴的直跳圈:“姐姐成将军喽!姐姐成将军喽!……”木兰急忙捂住他的嘴:“熊孩子,别乱嚷!”

笑着对爹妈说:“老爹不必担心,离城十里外,才开了一家大超市,叫“东南西北大市场”,轻重装备应有尽有……”话未落音,花老爹激动的接话:“好,好,那就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去大市场转转,咱也长长见识……”就这样子吧。图片原自网络,侵权必删。

有个成语叫“东奔西跑”,还有个成语叫“上窜下跳”,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忙碌、操劳,费尽心力体力,但不一定向东是快步走,向西是大步跑,《木兰辞》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也是这个意思,反正是木兰要从军了,那时的人们从军打仗,所有器械装束都是自备的,所以她和她的家人就东南西北,满世界的跑,逐个市场的转,为她挑选购置马匹鞍鞯,枪刀器械,但是马匹,不一定是东市上买,鞍鞯,不一定在西市上购,你把它理解成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到处跑着买从军用品就是了。古诗词写作技巧上这叫互文,互补互换,互置互应,反映一个中心或主题的意思。



《木兰辞》中这样写,是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互文见义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简单来说,这四句诗,要合在一起理解,才能得出准确的意思。“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木兰跑遍了东西南北四市,买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为何要这样写呢?因为不这样写就写不了啊,古诗是定言的,在规定的五个字里塞不进那么多信息,所以就拆成了四个五言句。
当然,这样写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当然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了,诗当然得有节奏感。
其次更能体现花木兰购买装备时的情态。这四个句子句式相同,不断重复,一读,我们就能想见花木兰在东西南北四市跑来跑去,四处挑选装备的情态。
《木兰辞》中,采用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的还有两处:
一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可能将军都战死了,而壮士却能归家,战争中,一般先死的都是壮士,将军有保护,没那么容易死,所以两句要合在一起理解,将军跟壮士们,身经百战,很多都战死了,苦战十年,幸存的将军跟壮士才得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