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牛手游网

崛起在汉末三国

栏目

崛起在汉末三国 崛起在汉武帝国

来源于网络 2025-09-19 08:43:27

汉末群雄割据时代,三国时期曹操势力是如何“突然崛起”的

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曹操的升级之路其实也显示了汉末三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且听我一一道来。

曹操原本是谯郡的大家族,与夏侯氏有亲戚关系,部曲家兵众多,本身就能拉起一支可观的队伍。曹操在朝廷上又有一定势力,其父曹腾投靠宦官,当到了太尉,曹操起点也不低,直接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同时曹操严明执法,打死了蹇硕的叔父,给自己博取了一些声誉,努力摆脱身上的浊流标签。

所以到了讨伐董卓的当口,陈留的张邈、卫兹等官员、豪族都倾力相助,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讨伐董卓时,又是曹操力主跟董卓交战,并且真这么干了,虽然被打得惨败而归,但进一步获取了声誉。

所以当东郡闹黄巾,兖州刺史刘岱战死的时候,鲍信等人自然而然的推举曹操为兖州刺史,曹操击平青州黄巾,收降青州兵三十万,实力进一步壮大。但这时他的浊流习气爆发,杀了清流大佬边让,导致兖州士人迎吕布为主,曹操差点丢了根据地,连番血战后才击退吕布,夺回兖州。

这件事对曹操影响很深,从此对士族和名分有了更多敬畏,所以不久就听从荀彧的建言,迎接汉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走出的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出以后,许多心系汉室的士人都来回归汉室,实际上被曹操所掌控。包括关中的钟繇、青州的孔融等等,他们又带来了不少领地和人才,使曹操进一步壮大。

最终,曹操与士族领袖袁绍进行决战,因为曹操身上的包袱较少,敢于任人唯贤,人才质量胜过袁绍,最终在战场上大破袁绍,随后又夺取河北,对河北人才也放手使用,达到了势力的顶点。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是如何崛起的

在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东汉末年动乱的政治与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一方面在于汉王朝宦官群体的腐败以及朝廷残酷的政治斗争。另外一方面,东汉末年连年的灾荒与瘟疫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产生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加上东汉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自身控制力的衰落,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慢慢的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诸侯,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所以,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崛起就是一个必然事件。


各路诸侯崛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官员设置变革:东汉末年,将各州的刺史改成州牧,增加地方权力,让州牧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

2.募兵制度:募兵制度给地方豪强和官吏造成武装割据局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3.农民起义:

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只能发动各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通过募兵制度招募军队去镇压农民起义。各路英雄豪杰趁此机会大肆招兵买马共同镇压起义,很快起义被镇压了。而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先说原因,是188年刘焉建议汉灵帝将“刺史”改成“州牧”开始的。

汉承秦制,是郡县两级制,全国设立郡太守、县令两级官员,拥有地方治理权。郡以上的州设立“州刺史”,归中央“御史中丞”管,实际上是代表天子巡视地方,只有检察权。

汉一代刺史的年薪是六百石,而郡太守是两千石。

王莽建立新朝时曾将刺史改州牧,给予一州最高长官以治理权。刘秀建立东汉后又恢复了刺史。

184年黄巾起义。因为东汉州一级的干部没有军权,而郡级官员治理地区太小,不能形成协同作战,导致黄巾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刘焉建议恢复州牧,由州一级的官员管兵管民,可以对黄巾起义就行大范围的包围分割。

黄巾起义平定后,州牧制就成为惯例,州牧的年薪提高到两千石,由州牧名义上领导下属的各个郡的兵力,有自己的人事权、行政权、军事权,可以任免官员,相当于小朝廷。全国成为州牧-郡太守-县令的三级行政。

这样中央的权威下降,地方势力崛起。几年后更是引发了州牧和郡太守的争权,比如冀州牧的韩馥就被名义上的下属渤海太守袁绍夺了权。天下由此大乱。

东汉末年,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辉煌乱世。自从汉末黄巾军之乱过后,天下各地纷纷涌现出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由于朝廷无暇顾及,他们广招人才募集兵马,实力非常强大。等到董卓乱政之时引发了天下人的不满,曹操打出起兵讨贼的旗号,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就此成立。

东汉王朝充分吸取了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虽然东汉也采取了分封制,但与西汉分封制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封地的行政权,仅仅享用封地的食邑,也就是税赋。诸侯王被严格限制在封地,如无中央政府许可擅离则形同谋反,防止诸侯王间串联。同时如西汉一样,由中央政府派往封地的行政官员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监视诸侯王。如此一来东汉诸侯王基本上无法在其领地上培养政治及军事势力。整个东汉一朝除了开国时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被告谋反外,即使昏如桓、灵当朝也没再出现过诸侯王造反,由此可见东汉中央政府对诸侯王防范和压制的力度。所以东汉末年群雄混战看不到诸侯王的身影,非不想,实不能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崛起在汉末三国